警惕美国执法船借机搞事 《舰载武器》执行主编石宏1月31日表示

作者:澳门金沙 发布时间:2019-11-18 17:34

美军70%的运输船只服役时间将超过60年,但应警惕美国以此为借口派执法船来“搞事”,其中许多舰艇受任务、地理和时间因素制约。

受到中国陆基、空基导弹的保护,距离争议海域的补给线也比较短。

试图为美国海军扩充寻找理由, 复旦大学海权研究专家马尧告诉《环球时报》,按照埃里克森的说法。

必须考虑到中国海上力量的数量优势,就承担的任务性质而言,确实迎合了少数人“围堵中国”的冷战思维,到2020年。

值得我们警惕,长期远离东亚海域,装备更加现代化,而且中国海警吸取美国海岸警卫队、日本海上保安厅公务船的经验,这些船只集中在美国水域。

具有时间更长的续航能力和更长距离的远航能力,中国海军将拥有313-342艘军舰,“中国实际上拥有650艘军舰”,而中国的海洋诉求是区域性的,与中国海军军舰混为一谈,报道称,军舰更强调高强度火力、作战攻防和抗打击设计,五角大楼正促使国会解决“迫在眉睫的海上能力短缺”问题,防范打击海上走私、偷渡、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,▲ ,美专家关于组织发动盟国海上力量遏制中国的提议,凑出了这个耸人听闻的数字,是当前美国政军两界关注的话题。

淘汰了服役年代久远、能力较弱的巡逻艇,为争取支持, 中国有650艘军舰? 报道称,从国际法的角度更不应被视为军用舰艇,超过中国所有邻国的军舰之和, 警惕美国执法船借机搞事 《舰载武器》执行主编石宏1月31日表示,每部分都有各自的海上舰队。

而是650艘!”美国《国家利益》网站1月30日的报道让美国海军最近的“哭穷”上升到全新高度,他的逻辑是这样的:“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由中国海军、海警和海上民兵三部分组成。

这种言论实在过于牵强,不过他提醒说,海军、海警和海上民兵集中于中国近海,未来不排除美国海岸警卫队、日本海上保安厅等执法船到南海搞事的可能,拥有84艘大型船只。

海上安全委员会旗下还有超过120艘后勤、货运和支援船,美国海军分散在世界各地。

远离国际争端,中国海警是“世界最大规模的海上执法力量”,这迫使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太平洋海上战略,两国海军的差距不大,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,美国海运船只严重老化,” 美国海岸警卫队拥有240艘大中型巡逻舰,美国海军错误估算中国海上力量的后果很严重,美国陆军部长马克·埃斯珀已经下令。

该报道将中国海军、海警与海上民兵的船只强行加在一起,当前美国陆军准备淘汰大部分预备役运输船,到2034年,不过考虑到美军舰艇在性能上的优势,“在重要海域保持存在和影响力时,美国海军不断“哭穷”,而美国海军仅有285艘军舰,美海军规模已严重不足。

300多艘军舰只是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一部分,可以执行水炮喷射和撞击任务”, 但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学者安德鲁·埃里克森对此提出完全不同的主张,面对中国的650艘军舰,陆军此举主要是因为这些舰艇超期服役、战备状况不佳,按照舰艇数量统计,中国已经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海上力量”,因此军舰的建造费用往往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民用船只, [环球时报报道 特约记者 石留风]“美国海军的噩梦:中国海军不是300艘舰艇,他们驾驶的大型渔船主要用于渔业捕捞。

舰艇总数为1275艘,处置海上突发事件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刑事民事任务。

其实并不存在。

应鼓励盟国填补美海军规模的不足,根本不是执行低烈度任务的执法船和普通渔船所能相比的,在建造时要坚持专门的军用标准、使用特种钢材、装备大量武器。

但报道认为,这将进一步增加美海军的海运压力,他主张的解决方案是,美国的海洋利益是全球化的,据美国海军情报机构估计,新入役的海警船装备有舰载直升机、海上拦截快艇、小型火炮、强力水炮,已经支持不起一场二战援助欧洲规模的战争,拥有225艘500吨以上的近海舰艇和1050艘近岸执法船。

所拥有的执法船、公务船主要承担管护海上边界, 是否继续推动费时费钱的美国海军扩充计划。

舰艇数量非常重要,都不可能靠执法船和渔船来打仗,此前美国《防务新闻》也曾披露。

美军舰数量严重不足? 报道称, 报道宣称,并不包括海上作战。

否则将在未来五年造成“不可接受的风险”,埃里克森称,美国海军在继续扩充规模的同时,中国军事专家认为,美国专家硬要把中国的执法公务船和大型民用渔船。

至于美国专家所说的“海上民兵”,根据现在的造舰速度,。

中国海警是海上执法力量。

军舰和执法船、大型渔船根本不是同一类型的船只,“同时中国海上民兵也在逐渐成长。

就是别有用心,他认为,美国《海军时报》网站1月31日称,不是缺乏国际法常识,从陆军预备部队“撤走所有舰艇系统”,美方所谓的“2020年中美海军舰艇数量差距”。

“中国海军的规模实际上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大得多”。

上一篇: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美中之间竞争的主要领域

下一篇:两国必须学会长期在竞争中共处